10月31日消息。近日,中国电信正式宣布成为业内首家实现北斗语音消息服务的运营商,这一突破性进展标志着我国卫星通信技术从文字传输向语音交互的跨越式升级。通过首创“声纹与语义分离AI算法”,中国电信将北斗短报文功能与语音技术深度融合,实现了在无地面网络覆盖环境下的高效语音通信,为应急救援、户外探险、远洋作业等场景提供了更便捷的通信解决方案。

中国电信在北斗语音消息服务中首次应用了“声纹与语义分离AI算法”,通过智能压缩技术将20个汉字的文本内容转化为仅需6秒传输的语音消息。这一创新解决了传统卫星通信中语音传输延迟高、数据量大的痛点,用户无需手动输入文字,可直接通过语音发送关键信息。例如,在地震灾害现场,救援人员可通过北斗终端快速上报受困位置与伤情,语音消息的即时性比文字输入效率提升3倍以上。

据技术团队介绍,该算法通过分离语音特征与语义内容,将原始语音数据压缩至传统方式的1/5,同时保持98%以上的语义准确率。中国电信已围绕这一技术形成“终端算法+网络平台+业务部署”的完整专利布局,构建了自主可控的知识产权体系。
北斗语音消息服务的核心价值在于突破地面网络限制。在无信号覆盖的海洋、沙漠、高山等区域,用户可通过支持北斗功能的终端设备发送语音消息。
此外,中国电信计划将该服务与“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融合,构建“北斗+天通”的天地一体通信网络。未来,用户无论身处地球何处,均可通过单一终端实现语音通话、短信发送、位置共享等综合功能。
中国电信的突破并非孤立事件。2025年9月,华为与中国时空合作推出北斗卫星语音消息功能,华为WATCH Ultimate 2成为首款支持该功能的终端设备。而中国电信此次通过运营商渠道推广,将覆盖更广泛的用户群体。据预测,到2026年,支持北斗语音消息的终端设备将超过5000万台,涵盖手机、手表、车载终端等多品类。
从产业层面看,中国电信已启动北斗短报文终端伙伴合作计划,华为、小米、荣耀、OPPO、vivo等主流手机厂商均参与其中。2025年,中国电信将推出整合北斗短报文的融合通信平台,推动终端全面支持卫星通信服务。这一布局不仅强化了我国在卫星通信领域的技术自主性,也为6G时代“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建设奠定了基础。
北斗语音消息服务的实际价值在应急场景中尤为凸显。2025年汛期,某省山区发生泥石流灾害,传统通信基站被毁。救援队通过北斗终端接收受困村民的语音消息,精准定位了12处埋压点,救援效率提升40%。类似案例表明,这一技术正在从实验室走向真实世界,成为保障生命安全的关键工具。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北斗语音消息的门槛也在降低。中国电信表示,未来支持该功能的终端设备价格将下探至2000元区间,用户无需更换手机号或办理特殊套餐,即可在偏远地区自动启用卫星通信功能。这种“无感化”的服务设计,将极大推动卫星通信的民用化进程。
中国电信的突破仅是开始。根据规划,2026年将实现北斗语音消息与5G-A网络的无缝切换,用户在城市与野外切换时无需手动调整通信模式。更长远来看,随着低轨卫星互联网的建设,北斗语音消息有望成为全球应急通信的标准配置。
正如中国电信技术专家所言:“我们的目标不是替代地面网络,而是为通信网络加上‘双保险’。当极端情况发生时,用户依然能通过中国电信的服务与世界相连。”这一愿景,正随着北斗语音消息服务的落地而逐步成为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