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了么逐步取消超时扣款处罚 外卖行业进入“权益保障2.0”
走在冷风50

9月12日消息,近期饿了么在上海召开算法和劳动规则协商恳谈会,宣布与多方协商后形成《2025年度“饿了么”平台算法和劳动规则协议》,覆盖全平台超400万专送、众包及服务商人员。协议中最受关注的举措是逐步取消超时扣款处罚,这一决策标志着外卖行业从“惩罚驱动”向“激励驱动”的管理模式转型。根据协议内容,平台将废除原有基于超时时间的罚款制度,例如超时15分钟内罚5元、15-30分钟罚10元等,转而通过算法优化和正向激励机制管理配送时效,同时保障骑手收入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这一调整的直接动因源于骑手权益保障与行业竞合的双重压力。近年来,外卖平台因超时扣款引发的骑手劳动争议频发,社会对灵活就业群体权益的关注持续升温。饿了么此次将交通管制、天气预警等动态因素纳入调度算法,通过智能系统实时调整配送时间,降低异常情况导致的超时风险。例如,在暴雨或交通管制路段,系统会自动延长预估送达时间,避免骑手因客观因素被扣款。与此同时,平台推出防疲劳规则升级版,引入AI语音提醒功能,优化“强制下线”机制,防止骑手连续高强度工作。此外,协议明确2025年底前实现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补贴全国覆盖,并设立帮困专项资金,进一步夯实社会保障基础。

行业层面,饿了么的决策与竞争对手美团的动向形成呼应。美团已于2025年8月宣布年底前全面取消超时罚款,并推广“得分体系代替负向扣款”模式,通过积分奖励鼓励高效配送。京东外卖则在恶劣天气下实施超时免罚、动态延时及溢价补贴,形成差异化竞争。饿了么的跟进不仅是为了保持市场竞争力,更是响应国家对灵活就业群体权益保障的政策导向。2025年7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平台优化算法规则,避免“以罚代管”。饿了么的协议内容与政策要求高度契合,体现了企业社会责任与商业逻辑的平衡。

对骑手而言,取消超时扣款将直接提升收入稳定性。过去,骑手收入常因不可抗力导致的超时被扣减,例如突遇暴雨或用户地址填写错误。新规则下,骑手收入将更依赖基础配送费和正向激励,减少波动性。同时,防疲劳规则的升级可能改变骑手的工作节奏。例如,AI语音提醒会在连续接单4小时后建议休息,强制下线功能则限制每日最长工作时长,这要求骑手适应更规律的工作模式。平台端需承担更高的管理成本,包括开发智能调度系统、优化正向激励模型,以及培训骑手适应新规则。但长期来看,算法优化有望平衡配送时效与用户体验,减少因赶时间引发的安全隐患。

用户端可能经历短期配送时效波动。初期,部分骑手因取消扣款压力可能调整配送策略,导致个别订单超时。但饿了么计划通过算法精准预测配送时间,例如结合历史数据、实时路况和商家出餐速度,动态调整预估送达时间。此外,平台将加强用户沟通,在订单页面显示“因天气原因可能延迟”等提示,提升服务透明度。长期而言,骑手压力减轻后,服务态度和安全性有望改善,形成“骑手体验-用户满意度-平台口碑”的正向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