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召回说成用户福利?小米汽车需正视召回事件背后的法律与安全底线
Gfan智驾局

2025年9月,小米汽车以“OTA升级”名义召回SU7标准版车型,成为国内首起因辅助驾驶功能缺陷引发的强制召回案例。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信息显示,此次召回涉及2024年2月6日至2025年8月30日期间生产的部分SU7标准版电动汽车,共计116,887辆。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告,小米SU7召回的直接原因是“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在极端场景下识别、预警或处置不足”。这一缺陷涉及车辆对静态障碍物探测失效、授时同步异常等核心安全问题,已构成《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中“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法定召回情形。

法律明确规定,车企必须主动备案召回计划,而非可选项。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39061--2020,汽车产品召回编号规则与编号应用》,汽车产品召回编号结构由缺陷类别(S/E)、年代标识(4位年份)、产品类型(M/T/C/E)、顺序号(4位流水号)和召回类型(V/I/0)五部分组成,适用于召回活动的标识与数据追溯:

其中缺陷类别为S(安全缺陷)、E(环保缺陷);召回类型则为V(主动召回)、I(受调查影响召回)、O(责令召回)。


中国质量报告对于召回事件的解释

本次涉事小米SU7的召回编号S2025M0149I,涉及XMA7000MBEVR2和XMA7000MBEVR2车型,共计98462辆;召回编号S2025M0150I,涉及BJ7000MBEVR2车型,共计18425辆。

这两个召回编号:I 代表受调查影响召回S 代表安全缺陷M 代表汽车整车。这表明监管部门已掌握充分证据,证明其辅助驾驶功能存在系统性安全风险。

也意味着,小米汽车此次召回并非主动召回,是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启动缺陷调查情况下开展的。

此次召回涉及的缺陷与此前事故高度相关:2025年3月,安徽铜陵一辆SU7标准版在高速领航辅助驾驶状态下,因未能识别施工路段障碍物,导致3人死亡的严重事故。调查显示,事故发生前车辆虽发出提醒并减速,但驾驶员接管后仅3秒内即发生碰撞,暴露出系统在极端场景下的识别与预警能力严重不足。

然而,小米汽车在事发后的召回公告中刻意淡化法律强制性,转而强调“通过OTA免费升级软件”“新增动态车速功能”等技术改进,将召回流程包装为“HyperOS 1.10.0版本迭代”,甚至还专门强调“无需物理更换零件”。这种表述与法律要求背道而驰——召回是企业的法定义务,而非可选项,更非营销素材。


@小米汽车 官微

甚至小米汽车官方的这种话术,与大众汽车曾因“排放门”被罚时宣称“免费升级发动机”的狡辩如出一辙。这场被企业包装为“技术迭代福利”的召回,实则暴露了小米汽车对法律尊严的轻慢,雷军及小米管理层若继续将监管要求演绎为“用户关怀”,不仅是自欺欺人,更是对消费者生命安全的亵渎。


@小米汽车 官微答网友问

为发烧而生”作为小米手机宣传口号深入人心,但汽车与消费电子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承载的是生命安全。若继续将召回视为“技术进步的必经阶段”,甚至用“用户福利”话术淡化法律责任,小米汽车最终必将付出惨痛代价。

毕竟,用户可以原谅技术不完美,但绝不会容忍企业的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