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宣布美国已批准英伟达 H20 芯片在华销售:中国市场至关重要
刘政帆

机锋资讯:2025 年 7 月 15 日晚些时候消息,英伟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今日在京宣布,美国政府已正式批准 H20 芯片对华出口许可,标志着这款专为中国市场定制的 AI 加速器将重启供货。这一消息迅速引发全球科技界关注,不仅提振了英伟达股价当日高开 4% 至 171 美元,更折射出中美科技博弈下市场与政策的微妙平衡,果然在近日的黄仁勋访华行程中,都不是平白无故的。

H20 芯片的命运堪称中美半导体政策角力的缩影。作为英伟达基于 Hopper 架构开发的 "合规特供版",H20 通过缩减 41% GPU 核心数量、限制算力至 H100 的 15%(FP16 算力 148 TFLOPS),在 2023 年底成功绕过美国对华高端芯片出口限制。但今年 4 月,美国政府以 "担忧用于超算" 为由突然收紧管制,导致英伟达当季损失 46 亿美元已确认收入,另有 25 亿美元订单无法交付。

此次解禁被外界解读为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国产 AI 芯片在禁售期内快速崛起 —— 华为昇腾 910B 的 FP16 算力达 256 TFLOPS,超越 H20 且成本低 20%,寒武纪思元 590 在推理场景实现性能持平,迫使美国重新评估技术封锁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的直接利益难以割舍 —— 该市场贡献其全球 15% 营收(约 180 亿美元 / 年),且 150 万 CUDA 开发者构成的生态壁垒,成为黄仁勋游说白宫的关键筹码。

尽管性能受限,H20 的设计仍展现出英伟达对中国市场需求的深刻洞察。其 96GB HBM3 显存和 4TB/s 带宽,恰好匹配大模型推理对内存容量的高要求,而 900GB/s NVLink 互联带宽则为多卡集群提供了扩展性。这种 "大显存、弱算力" 的配置,使其在金融风控、医疗影像等垂类模型场景中仍具不可替代性。

与国产竞品相比,H20 的优势在于成熟的 CUDA 生态 —— 中国 90% 的 AI 代码基于该平台开发,而迁移至昇腾 MindSpore 等替代框架需额外投入 3000 万元 / 企业。不过,国产芯片在能效比和本地化服务上更具竞争力:昇腾 910B 推理效率超 H20 30%,且政务、金融系统国产化率已达 35%。

消息公布后,A 股英伟达概念股全线飘红:胜宏科技、中电港涨停,浪潮信息涨超 6%,反映出市场对算力供给修复的乐观预期。机构预测,H20 重启销售有望为英伟达 2026 财年带来数十亿美元增量收入,甚至推动其市值突破 5 万亿美元。

但隐忧同样存在:禁售期内国产芯片已抢占 25% 市场份额,且头部企业正探索 "混搭战术"—— 用 H20 处理日常推理,同时用昇腾芯片完成训练,成本可降低 60%。这种策略既规避断供风险,又加速生态替代进程。对此,英伟达同步推出 RTX Pro GPU,瞄准智能制造领域的数字孪生需求,试图通过差异化竞争打开新战场。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例行记者会上明确表示,反对将科技问题政治化,强调此类做法 "扰乱全球产业链稳定"。这一表态呼应了国产替代战略的推进 ——2026 年数据中心国产芯片使用率目标已提至 40%,三大运营商新采购订单中本土产品占比超 50%。

对英伟达而言,H20 的解禁只是阶段性胜利。其计划 9 月推出的 B30 芯片(基于 Blackwell 架构)将进一步缩减性能参数,而国产昇腾 920(性能对标 H100)预计年底量产,预示着未来竞争将更趋白热化。黄仁勋在采访中坦言:"中国市场的创新速度远超预期,我们必须持续进化才能保持相关性。"

这场围绕 AI 算力的博弈,本质上是技术主权与商业利益的碰撞。H20 的回归或许能缓解短期算力饥渴,但中国半导体产业自主化的浪潮已不可逆。正如行业观察家指出:"当国产芯片在性能、生态、成本上形成闭环,任何外部技术限制都将失去威慑力。" 未来的竞争焦点,或将转向光子芯片、开源框架等下一代技术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