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武汉大学机器人学院在珞珈山下正式揭牌成立。这一举措既是武汉大学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创新战略、服务国家高端装备制造需求的重大实践,也是学校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体系、打造机器人领域全链条创新生态的关键一步。
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黄泰岩在致辞中强调,机器人学院的成立是响应时代呼唤、填补人才鸿沟的战略之举。学院将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机器人领域拔尖创新人才,通过学科交叉融合与科技成果转化,为我国抢占机器人技术制高点筑牢人才基石,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校长张平文院士则进一步指出,机器人学院的成立旨在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强化学科组织建制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紧密对接学校“5-10年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为机器人领域提供高质量科技和人才支撑。
机器人学院执行院长肖晓晖教授在发展报告中详细阐述了学院的建设背景与未来规划。学院依托武汉大学控制、机械、测绘遥感、电信、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优势,融合形成机器人领域新兴交叉学科。研究方向涵盖基础研究与应用特色两大板块,基础研究聚焦机器人平台设计、规划控制、感知交互、智能决策等核心领域;应用特色则突出“机器人+”跨学科融合,包括机器人+工程应用、机器人+空天地海信息、机器人+智能医疗、机器人+数字人文等方向。学院的发展目标明确,计划在五年内推动控制学科跻身国内前列,加快探索具有武大特色的机器人工程专业,引领新工科发展。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学院实现了多项创新。2025年计划招收90名本科新生,构建“理论+实践”双轮驱动的培养体系。通过从小米、宇树、乐聚、优必选等头部企业聘请10名产业教授,深化产教融合。同时,与华为、优必选、宇树科技等13家企业启动“天问领航”计划1.0,通过课程实训、技能培训、企业实习等环节,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此前,武汉大学已通过联合小米成立机器人系、设立“机器人技术”硕士专业等举措,在机器人领域人才培养上取得显著成果。例如,武大学子在2023年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2024中国机器人暨RoboCup世界杯中国赛中屡获国家级一等奖,彰显学科实力。
学院通过“企业命题-学院攻关-市场验证”的闭环机制,推动仿生与AI驱动的技术创新。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等机构与学院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提供实景教学与实践操作平台。学院力争实现一批前沿技术应用于湖北“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突破工程”,打造国家名片。此外,北京大学等兄弟高校与武汉大学率先垂范,开启“双引擎驱动”模式,共筑“中国高校机器人科创联盟”,瞄准国家战略方向协作攻关。
湖南大学王耀南院士作为代表,对学院发展提出三点期望:打破传统学科壁垒,重构培养体系,推动学科交叉;深化产学研用协同,颠覆传统科研模式,实现范式创新;推动仿生与AI驱动,开辟机器人技术新赛道,实现技术引领。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毛明院士强调,人才培养是学院发展的根本,需汇聚顶尖人才、发挥武大工程领域特色优势,广泛开放资源共享,为国家科技产业发展输送拔尖人才。
武汉大学机器人学院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机器人领域教育与科研进入新阶段。学院将持续发力,落实国家战略需求,勇挑科研重担,深化教育改革,突破核心技术,加强交流合作,培育优秀人才,打造研究高地。在智能时代浪潮中,武汉大学将以“武大智慧”与“武大担当”,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贡献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