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年轻人为何不愿换手机了?不只是因为穷
张泓杨

相信持续关注一些互联网上的热搜话题的朋友们都有所感知,近段时间以来,关于如今年轻人为何不愿意换手机了、年轻人换机欲望普遍下降等相关话题在包括微博在内的社交平台上,成为了广为热议的话题。

的确如此,不知道大家的情况如何,即便是身在3C数码媒体工作的我,手上这台自用的华为Mate30 Pro自首发入手后,也已经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了,得益于均衡的实际使用体验和流畅性,至今我还没有找到必须要换手机的理由。

不只是我,在上周和曾经的几个老同学吃饭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其中有两个同学竟然还在用苹果于2017年发布的iPhone 8 Plus,放之于现在来看,也可以说得上是“古董级”机型了。

那么,究其原因,是什么让这届年轻人的换机欲望逐渐下降?智能手机行业曾经的风口已经不在了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物质决定意识

如果你是一枚文科生,那么相信你一定记得我们在高中学哲学的时候曾经提到一个原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因此我们任何的行为逻辑都遵从这一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近年来,受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各行各业无一不深受其害,无论是服务业,还是我们所熟知的互联网行业,都受到或多或少的负面冲击。随之而来的连锁效应就是,裁员、失业、降薪等等,从而导致很多人手上的现金流显得不再宽裕,能够自由支配的开支不及以前。

由此及彼,经此一事,储蓄也变成了绝大多数人日常的习惯,曾经的“月光族”也开始讲求有备无患。通俗点讲就是,逐渐减少日常生活除必需品之外的不必要开支,即除了衣食住行之外的不必要开支。

记得我那个至今还在使用iPhone 8 Plus的朋友这样说,现如今换个趁手的手机,动辄就要四五千,按照一个月房租两千元计算,差不多等同于两个月房租。每当这样想一想,便觉得手里的老手机也不是特别卡了。

手机厂商纷纷向高端进发,价格水涨船高

记得2011年第一代小米手机问世之初,以1999元的起售价一炮而红,开启了国产旗舰手机的高性价比时代,不仅打破了当时苹果、三星、HTC等品牌在国内市场的垄断局面,也让更多的国产手机品牌看到了机遇。同时,最终受益的是普通消费者,我们得以用更少的购机成本用上用料更扎实,品质更实在的智能手机。

并且,随着后续一加、荣耀等厂商普遍在互联网手机领域发力并深耕,让原本充斥在国内市场的一众山寨手机无所遁形。毕竟,用相差无几的购机成本,没有人会不去选择正规大品牌的产品。

然而,自2017年以来,国产手机厂商们眼看“薄利多销”行不通了,开始打起了“溢价”的主意,纷纷进军高端化。

对消费者来说,手机厂商进军高端市场最显著的一个变化就是,旗舰机的零售价格提高了。再加上近年来手机供应链紧张,芯片等零部件涨价导致手机成本上升,因而厂商们不得不加价销售。

据专业市场研究机构Canalys此前公布的分析报告显示,2021年智能手机平均售价同比上涨10%。Counterpoint则有数据显示,中国市场手机的平均售价已从此前的1500-2000元增长至2700元至3000元价位段。

据此前小米集团公布的财报显示,2022年Q1小米手机平均售价为1188.5元,创下历史新高,较四年前同期高出45%。究其原因,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一点就是其高端旗舰销量增加,拉高了均价。

手机从消耗品变成了耐用品

按照大类划分,智能手机显然属于消费类电子产品,在我们固有的概念里,消费电子不存在所谓保值的问题,当我们入手一台新机,只要激活并使用过,其转手价便会大打折扣。同时,早年间智能手机在发展初期受限于软硬件等多方面尚未成熟,尤其是基于Android系统的机型,通常在使用一到两年后便会出现卡顿掉帧等情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流畅性下降。

但经过15年的发展变迁,现如今智能手机所能带来的体验已经完全打破了我们的固有概念。得益于相关供应链企业的技术升级,让手机变得更加坚固耐用,例如近两年旗舰手机普遍采用的康宁大猩猩玻璃Victus,以及IP68甚至更高级别的防尘防水性能,都使得手机可以在更加严苛的环境下使用更久的时间。

同时,早年间手机的电池耐久度也成为很多用户的换机理由,但随着电池技术的迭代,以今年上市的一加Ace、真我GT Neo3等产品为例,其在搭载150W大功率快充的同时,确保了电池在经历循环充放电1600次以后,额定容量依旧保持在80%以上。换句话说,以日常一天一充来计算,这块原装手机电池足够满足我们四年的使用。

以上都属于硬件层面的升级,并且,现在一众Android手机厂商纷纷推出了系统级的流畅性调优,例如内存融合技术,将部分闪存转化为为运存,继而实现等效大内存的体验。此外,以OPPO的ColorOS系统为例,其通过对系统底层进行流畅度优化,通过了专业机构的流畅性认证,在连续使用36个月后,内存占用和后台保活情况得到显著改善。

由此可见,凭着手机厂商和供应链企业的技术创新迭代,现在的智能手机已经由十年前的消耗品转变成了相对耐用的电子产品,而这一体验的改变,也使得普通消费者的换机欲望下降。

设计趋于同质化,缺乏变革式创新

任何一个领域当发展壮大到一定程度以后,便会出现一个相对停滞的瓶颈期,经过15年的风云变幻,智能手机先后实现了多次大变革,例如从传统16:9显示,到现如今的全面屏设计,在同样的机身尺寸下配置了更大的屏幕,拥有了更大的显示区域。

影像层面,虽然智能手机依旧不能完全替代专业相机等影像设备,但通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手机的拍照体验早已从原先的“能拍到”,蜕变成了“能拍好”,长焦、微距、超广角、人像等曾经只在专业相机设备上才具备的拍照功能,现在在手机上早已屡见不鲜。

然而,随着行业发展进入瓶颈阶段,变革式创新的匮乏使得鲜有新鲜感能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以2022年的一众Android旗舰为例,从硬件配置层面来看,一样的骁龙8Gen1,一样的120Hz高刷屏,一样的百瓦级快充,一样的大底主摄CMOS。

而在工业设计层面,一样的打孔屏和一样的矩阵式后置镜头模组也让很多朋友陷入“脸盲”的尴尬状态,如果将几台手机的品牌logo全部遮挡,再戴上手机壳,相信不少人都会感到傻傻分不清。

写在最后

综上所述,之所以现如今年轻人换手机的热情趋于疲软,其个中原因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想要从根源上解决这一行业性问题,需要各大智能手机厂商共同努力,因为用户的热情是需要真正有价值,体验上佳,同时又具有创新意义的好产品来调动的。

一言以蔽,“喜新厌旧”往往是绝大多数消费类电子产品用户的共性,如果产品拥有足以打动人心,激发购买欲望的新体验、新技术,何愁不卖座呢?

相关文章
全部评论
钱纪韫
发表评论
回复: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