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新领域 寒武纪具备“云边端车”生态协同优势
机锋网新闻

 寒武纪是显生宙古生代的第一个纪,距今约5.42亿—4.85亿年。从那以后的百万年间,大量较高等动物渐次涌现,形成爆发式的生物演化,被古生物学家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炸”。 

 在AI芯片设计领域,也有一家芯片公司以“寒武纪”命名。这家芯片公司成立于2016年,5年间已正式发布8款智能芯片产品,并实现了终端、云端、边缘端产品的完整布局。而寒武纪在最新的布局中,也显现出一家创业企业的独特优势。 

 在今年7月举办的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寒武纪首次披露了控股子公司行歌科技的进展,并披露研发中的车载智能芯片关键数据——基于7纳米制程的车规级芯片,算力大于200TOPS,具备独立安全岛及成熟软件工具链。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0年中国汽车销量为2531.1万辆。假如未来10年汽车销量的规模继续维持在2500万辆左右,智能汽车渗透率能够达到50%,车载智能芯片单车价值达到5000元,那就是高达625亿元的市场规模。只是现在这一市场可能还不够大,但未来整个智能驾驶系统的市场规模一定会堪比手机SOC、云端AI芯片。 

 一方面,智能驾驶不仅是车载智能芯片的事情,未来的智能驾驶一定会涉及车路协同,通过路测的边缘端智能芯片实现实时收集、低延时传输道路与车辆、车辆之间的交互信息,将汽车本身获取不到的盲区、路侧、他车、超远距离、全路网实时信息告知汽车端,帮助单个汽车或者智能车队规划路线;边缘端传感器采集的许多数据还会回传至云端,利用云端智能芯片处理边缘端芯片难以处理的复杂训练、推理任务。 

 IDC半导体研究总监Michael J. Palma曾说:“在边缘系统中,神经网络做出的即时决策可以创造独特的价值,不受延迟和连接问题的约束——而这些问题对云解决方案来说是个挑战。”未来遍布路网的边缘端智能芯片,将成为智能驾驶完整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整个智能驾驶的实现,更需要“云边端车”四位一体的深度联动。 

 另一方面,寒武纪本身在云边端的AI处理器上已经有着有代表性的量产产品。从“云边端一体化”走向“云边端车”四位一体,对智能驾驶行业来说是一种未来的必然趋势,对寒武纪自身来说则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 

 寒武纪的“云边端车”处理器都是用统一的处理器架构和基础软件平台,这意味着开发者只要在某一端应用寒武纪的产品,其他端很容易就能实现互相兼容,大大减少不同平台的开发和应用迁移成本。 

 寒武纪“云边端车”的协同优势,在目前国内车载智能芯片厂家中是较为独特的。 

 首先就是设计经验直接复用。国内智能驾驶芯片企业一般采用12纳米、14纳米、16纳米制程居多,行歌科技却起步就要做7纳米制程、200 TOPS以上算力。这种大算力、先进制程芯片,没有过7纳米制程经验的AI芯片企业是很难操作的,行歌科技的优势就在于可以直接复用母公司寒武纪的7纳米芯片设计经验。 

 其次,寒武纪的云端AI芯片属于通用型AI芯片(非通用处理器),具有通用的AI软件栈,客户可以根据需要方便移植或开发自己的算法。从云端芯片到车载芯片,芯片上要移植新的智能驾驶算法,这种通用型就能够避免行歌科技重新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适配工作。 

 第三,在车载AI芯片的车规级要求上,虽然寒武纪此前没有做过车规级产品,但从工业级到车规级,更多区别在于车规级的温度、振动、侵蚀、电磁兼容、可靠性、一致性、产品生命周期等要求更严格,对芯片设计本身而言结构变化并不大,拓展车载芯片的难度并不会高于此前从终端拓展到云端、边缘端。 

 一家企业能够不断拓展新的领域,且新领域具有足够的市场空间,值得新入局者来此施展手脚,那么市场格局的新变化就颇值得关注。 

 据了解,市面上具有“云边端车”生态协同优势的玩家,其实只有两三家,寒武纪正是其中之一。芯片领域一位投资人认为,车载智能芯片这一赛道在巨头之外还是容得下五六家初创芯片公司,最终可能会有三家初创公司胜出,寒武纪或许也会是其中之一。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文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请在阅读后谨慎参考。

相关文章
全部评论
钱纪韫
发表评论
回复:
发表回复